一、事件描述
拆模過程中發現某軸主梁和某軸次梁梁底有沙子。經工人現場處理,發現主梁中部出現高度約200的混凝土松動帶,次梁底部出現高度10~40的松動帶。鑿(zao)除后(hou),梁底部分主筋和箍筋外露。去除夾砂后,次梁底部鋼筋部分露出。本方案是針對以上質量缺陷而準備的。
二、原因分析
經調查發現,該部位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混凝土管道被堵塞,開管后用砂漿沖洗管道。這個薄弱位置可能是砂漿進入梁內造成的。
三、現場處理措施
1.對該樓層進行全面調查后,其他部位未發現類似現象。
2.對漏筋部位的梁板進行加固。加固范圍如下圖所示:頂升桿縱橫間距1200,第一根桿距主梁中部1200,次梁中部900。掃地桿離地200,立桿墊50*100墊塊,水平桿間距1500。與屋面的交接處采用油撐頂木方和被壓平結構。在第二軌,即1750標高處,沿梁鋪設腳手板,并設置操作平臺,供工人修梁。
四、加固措施
結構混凝土修補加固方案
1.對于梁底砂深30mm以上的結構梁,用灌漿材料澆筑模板進行加固。
2.對于梁底砂深低于30毫米的結構梁,將結構移至30毫米深,然后灌注灌漿材料。
3.灌漿材料選用:湖南固特邦土木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HPG無收縮自流密實水泥基高強灌漿料
工藝流程
現場測量-架設頂進和支撐架-清理和鑿除混砂層-清理鋼筋-測量和分類-安裝模板-澆筑修補灌漿材料-鑿除多余部分,找平-維修和拆除模板和架子。
五、施工方法和前期工作
1.現場勘測
繪制缺陷零件的平面圖。
混凝土回彈
對整個缺陷區域的混凝土進行回彈,評估混凝土強度,確定混凝土的缺陷部分,并標出鑿槽范圍。
鑿清。
1)鑿除梁底的砂層和松散層,直至露出堅硬、密實、粗糙的混凝土表面。無缺陷的結合面的混凝土也應鑿除。
2)用鋼絲刷清除外露鋼筋表面的雜質。
3)用高壓水槍清理并修復接口。
修復和加固施工
梁底缺陷應通過灌注聚合物砂漿進行加固。
2、安裝模板
1)立模后,先安裝梁底模,然后安裝一側側模,使其緊貼原梁混凝土面并固定牢固,再安裝另一側側模。
2)留個喇叭口。
每個有缺陷的梁在中間和兩端設置有三個以上的斜坡模板。此模板安裝側模要比剔除面低10cm,然后安裝坡口模板,坡口模板要比剔除面高10cm,坡口要比原梁面寬10cm。
3、澆筑聚合物砂漿混凝土
1)嚴格按照灌漿材料施工配合比拌制材料,嚴格控制水灰比,不得隨意改變。
2)控制灌漿材料的下落速度和數量。
3)灌漿材料入模時,應在各喇叭口處均勻布料,模板內灌漿材料要均勻,不得堆在一起,以免“爆模”。
4)灌漿材料澆筑12小時后,應立即拆除側模。拆模前,應對模板澆水,以保證灌漿材料的水化熱盡可能散發出去。拆模后應立即鑿除坡口并修補到位,并經常澆水保持灌漿材料表面濕潤,直至達到灌漿材料的養護期。